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洪义国教授、吴梅林研究员应邀为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时间:2025-04-22 10:56:49  作者:杨立丽  点击:


    418日上午,在湖光校区望海楼B304会议室,广州大学洪义国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吴梅林研究员应邀为学院广大师生分别作了2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赵辉院长李程鹏副院长分别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洪义国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陆-海界面微生物氮转化的关键过程与驱动机制 》,地下河口(STE)是在海陆交界面形成的地下淡水输入与海水入侵的混合地带,由于其氧化还原条件的快速变化,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的活跃区。采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分子生态学方法结合,探究了高渗透性和低渗透性两种典型地下河口氮去除的过程机制,将地下水水文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结合,多角度、系统地探讨了地下水和海水交互作用影响地下河口氮素去除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地下河口的脱氮功能和机制氮素净化的贡献,提高了目前对无氧环境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吴梅林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大鹏湾不同机制引起贫氧发生》,基于1994–2022年长期观测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O)和生物化学参数数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毗邻世界最大河口系统——珠江口的半封闭海湾大鹏湾及其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底层低氧现象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大鹏湾及香港南部过渡海域的低氧事件主要集中于6–9月,且自2007年以来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探讨了主要由风、层化、滞留时间、富营养化、生物地球化学、区域来源与自身来源等贫氧机制共同作用。相较于受珠江冲淡水影响的邻近海域,大鹏湾呈现出更高的低氧发生频率。尽管大鹏湾营养盐浓度低于香港南部海区,但近底层水体较长的滞留时间显著增加了底层低氧风险。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鹏湾与邻近海域低氧发生机制的差异性特征。


        此次报告会进一步拓宽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热情,对学院的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Copyright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